7月25日,备受瞩目的“凉州——文化想象与历史真实”特展在吴文化博物馆开幕。这场为期四个月的展览,汇聚了来自3个地市、6家博物馆的181套272件珍贵文物,以恢弘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文化想象,为观众揭开凉州这一西北重镇跨越千年的文明面纱。
作为吴文化博物馆“新九州”系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,本次特展以汉代“河西四郡”为地理核心,系统梳理了凉州从史前到明清的历史脉络。“九州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地理符号,《尚书・禹贡》记载的冀州、雍州等九州体系,不仅塑造了古代行政格局,更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象征。吴文化博物馆依托最新地域文明研究成果,通过“新九州”系列,立体呈现中华文明“九州共贯”的壮阔图景,而凉州作为古雍州的重要组成,正是这一文化格局的生动注脚。
展开剩余82%展览以六个单元串联起凉州的文明史诗。第一单元“早期东西交流前沿”通过马家窑文化的圆点纹折腹彩陶罐等文物,展现史前时期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文化碰撞前沿的独特地位。这件距今约4000年的彩陶,以双连圆圈四点纹与平行斜线构成的对称纹饰,印证了早期文明交流的痕迹。
“河西四郡:凉州的‘第一块拼图’”单元聚焦西汉时期,汉武帝元朔三年(公元前126年)改雍州为凉州,正式纳入中原版图。公元前111年“列四郡,据两关”的建制,使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。这里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王杖诏书令册简,生动诠释了汉代的养老制度——简文明确记载“年七十授王杖”,持杖者可享受“比六百石”的待遇,其配套的彩绘漆木鸠杖首,寄托着“不噎长寿”的美好祝愿,堪称汉代“敬老卡”的实物见证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凉州,因“天下方乱,避难之国唯凉州耳”成为北中国的安定绿洲。“五百年间延绵一脉”单元中,魏晋中矢牛图画像砖与铜獬豸相映成趣:前者以黑牛中矢骤停的瞬间,再现当时狩猎风尚与民族融合;后者作为“辨忠奸”的神兽,折射出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丧葬观念。而北凉石塔更是惊艳亮相,这座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塔实例,以“七佛一菩萨”造像与《增一阿含经》刻文,成为早期佛教艺术东传的重要实证。
隋唐盛世的凉州风华,在“凉州七里十万家”单元尽显。作为仅次于长安、洛阳的北方大都会,这里胡汉杂居,琵琶声咽。翟舍集墓志见证了粟特胡人的融入——墓主身为“上柱国”,家族世代在唐为官,夫人安氏出自“昭武九姓”,印证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族群交融。晚唐“凉州词”的豪情,则让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的诗意穿越千年。
“瀚海明珠:西夏辅郡”单元聚焦西夏时期,凉州升为西凉府后,既创制西夏文、弘扬佛教,又吸收中原文明。而“西风漫卷:诗思入凉州”单元则勾勒出元明清三代的边疆治理图景,从成吉思汗征服到清代崇文重教,展现凉州从丝路门户到西陲要冲的角色转变。
中矢牛图画像砖
王杖诏书令册简
圆点纹折腹彩陶罐
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众多国宝级文物首次亮相苏州,除王杖诏书令册简与北凉石塔外,北魏造像石塔的楼阁式造型、翟舍集墓志的粟特史料价值,均为学界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。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,希望通过这些文物,让观众读懂凉州作为“汉唐气象半在河西”的文化密码,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基因。
北凉石塔
北魏造像石塔
翟舍集墓志
铜獬豸
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,期间还将配套推出专家讲座、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,让千年凉州的文化魅力在当代焕发新生。
(编辑:晚秋)一手配资开户网
发布于:江苏省宏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